脑卒中早期症状识别与科学预防指南
脑卒中(中风)的危害不仅在于高致死率,更在于发病后的高致残率 —— 约 70%-80% 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而降低脑卒中危害的关键,在于 **“早识别、早救治”(发病后 4.5 小时内为静脉溶栓 “黄金时间窗”)和“长期预防”**(减少发病风险)。以下上海银美嘉宜医院将系统梳理脑卒中的早期症状表现,以及覆盖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管理等多维度的预防策略。
一、脑卒中早期症状:快速识别是 “救命关键”
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具有 “突然发作、进展迅速” 的特点,且不同患者因脑血管病变部位(如大脑半球、脑干、小脑)不同,症状表现存在差异,但核心是 “神经功能突然缺损”。临床中常用 **“120 口诀”** 和 **“BE FAST 口诀”** 帮助快速识别,覆盖 90% 以上的早期典型症状。
(一)“120 口诀”:适合大众快速记忆的核心症状
“120” 对应三个关键症状维度,便于在紧急场景下快速判断:
1.“1”(看一张脸):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症状表现:患者突然出现一侧面部麻木或无力,微笑时嘴角明显向一侧歪斜(健侧),患侧眼睛无法完全闭合,鼓腮时患侧漏气(如无法吹灭蜡烛)。
◦原理:脑卒中常损伤控制面部肌肉的面神经或皮质脑干束,导致单侧面部肌肉瘫痪,这是最易被察觉的早期症状之一。
2.“2”(查两只胳膊):单侧肢体无力、麻木
◦症状表现:让患者平举双臂(或双腿),保持 10 秒,若一侧手臂(或腿)明显无力下垂,无法维持姿势;或突然感觉单侧肢体(如手臂、腿部)麻木,像 “被针扎”“戴了手套”,甚至无法抓握物品(如持物掉落)、无法行走(如拖曳步态)。
◦注意:部分患者仅表现为 “精细动作障碍”,如无法扣纽扣、系鞋带,易被忽视;少数患者会出现 “交叉性瘫痪”(如右侧面部瘫痪 + 左侧肢体无力),提示脑干病变。
3.“0”(聆(零)听语言):言语不清、表达 / 理解障碍
◦症状表现:患者突然说话含糊不清,发音困难(如 “大舌头”),无法完整表达一句话(如想表达 “喝水” 却只能说出 “水… 水”);或无法理解他人话语(如问 “你吃了吗”,患者答非所问),甚至出现 “失语”(完全无法说话或无法理解语言)。
◦特殊情况:部分患者会出现 “构音障碍”(发音器官肌肉无力导致说话不清,但能理解他人意思),与 “失语” 不同,需注意区分,但均需警惕脑卒中可能。
(二)“BE FAST 口诀”:更全面的症状筛查(含少见但危急症状)
“BE FAST” 是国际通用的脑卒中症状筛查口诀,涵盖更多易被遗漏的早期表现:
•B(Balance):平衡障碍
突然出现行走不稳、向一侧倾倒,无法直线行走;站立时需扶墙才能保持平衡,或出现 “眩晕”(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伴随恶心、呕吐。这类症状多提示小脑或脑干病变,易被误认为 “颈椎病”“耳石症”,需特别警惕。
•E(Eyes):视力异常
突然出现单侧视力下降(如 “眼前发黑”“视野缺损”,像 “拉上窗帘” 挡住一部分视线),或双眼复视(看东西重影,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这是由于脑卒中影响视觉中枢或视觉传导通路所致,常被忽视但提示病情危急。
•F(Face)、A(Arms)、S(Speech):与 “120 口诀” 中的面部、肢体、语言症状一致,不再重复。
•T(Time):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无论症状是否短暂缓解(部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患者症状会在 24 小时内消失,但 TIA 是脑卒中的 “预警信号”,近期发病风险极高),都需立即拨打 120,记录症状出现时间(为医生判断是否符合溶栓条件提供关键依据),尽快前往有脑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如卒中中心)。
(三)易被忽视的 “非典型早期症状”
除上述典型症状外,部分上海脑卒中康复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非典型表现,需提高警惕:
•突然剧烈头痛:无明显诱因的 “炸裂样” 头痛,伴随恶心、呕吐、颈部僵硬,可能提示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卒中的一种,由脑血管破裂引起)。
•意识障碍:突然出现嗜睡、反应迟钝,甚至昏迷,多见于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干梗死,进展迅速,需立即急救。
•记忆力突然下降:短时间内无法记住近期发生的事(如刚说过的话、刚做过的事),伴随定向力障碍(如不知道自己在哪、现在几点),提示大脑额叶、颞叶受损。
二、脑卒中的科学预防:从 “可控因素” 入手,降低发病风险
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分为 “不可控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史)和 “可控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生活方式),预防的核心是控制可控因素,降低风险叠加效应。根据 “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预防需贯穿全人群,尤其是 “高危人群”(如高血压患者、有脑卒中家族史者)需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明确 “脑卒中高危人群”,重点关注
符合以下任意 2 项及以上者,属于脑卒中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脑血管筛查(如颈动脉超声、血压监测):
1.年龄≥55 岁(男性)/≥65 岁(女性);
2.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 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
3.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或正在服用降糖药;
4.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mmol/L),或正在服用降脂药;
5.吸烟(包括既往吸烟,戒烟<1 年);
6.超重 / 肥胖(BMI≥24kg/m²);
7.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
8.有脑卒中家族史。
(二)核心预防措施:分维度管控可控风险
1. 基础疾病管理:控制 “头号风险因素”
•高血压:最关键的可控因素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病风险是正常人的 3-5 倍,需做到:
◦定期监测: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血压(安静休息 5 分钟后测量),记录血压变化;
◦规范用药: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如长效钙通道阻滞剂、ACEI 类药物),不可自行停药或减药(即使血压正常,也需通过药物维持稳定);
◦目标值:普通高血压患者控制在<140/90mmHg;合并糖尿病、肾病者控制在<130/80mmHg;老年人(≥65 岁)可放宽至<150/90mmHg(若耐受可降至 140/90mmHg 以下)。
•糖尿病:控制血糖 + 保护血管
糖尿病患者易出现脑血管粥样硬化,需:
◦监测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 4.4-7.0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
◦用药与饮食结合: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糖药(如二甲双胍、胰岛素),同时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如减少精米白面,增加杂粮),避免暴饮暴食;
◦定期检查:每年做一次足部检查(预防糖尿病足)和脑血管筛查,早期发现血管病变。
•血脂异常:降低 “坏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坏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诱因,需:
◦饮食调整:减少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摄入,增加深海鱼(每周 2 次,富含 Omega-3 脂肪酸)、坚果(每天一小把)、蔬菜摄入;
◦药物干预:高危人群(如已患脑卒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LDL-C 需控制在<1.8mmol/L,遵医嘱服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定期复查血脂(每 3-6 个月一次)。
2. 生活方式干预:从日常习惯降低风险
•戒烟限酒:减少血管损伤
◦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吸烟者脑卒中风险是不吸烟者的 2.5 倍,需彻底戒烟(包括二手烟),可通过戒烟药物、戒烟门诊辅助。
◦饮酒: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25g(约等于啤酒 750ml、白酒 50ml),女性<15g;不建议不饮酒者开始饮酒,饮酒者逐步减少饮酒量直至戒酒。
•合理饮食:遵循 “低盐、低脂、高纤维” 原则
◦低盐:每日食盐摄入量<5g(约一啤酒瓶盖),减少咸菜、酱菜、加工肉(如香肠、培根)摄入;
◦低脂:优先选择植物油(如橄榄油、菜籽油),每天烹调用油<25g;每周吃 1-2 次红肉(猪牛羊肉),每次<75g,多吃白肉(禽肉、鱼肉);
◦高纤维:每天摄入蔬菜 300-500g(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水果 200-350g,主食中杂粮占比≥1/3(如燕麦、糙米、玉米),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血脂。
•规律运动:增强血管弹性
◦运动类型: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搭配抗阻运动(如哑铃、弹力带训练)和平衡训练(如太极拳、八段锦);
◦运动强度: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运动时心率 =(220 - 年龄)×60%-70%,如 50 岁人群心率保持在 102-119 次 / 分钟),每次 30 分钟,分 5-6 次完成(如每次 10 分钟,每天 3 次);
◦注意事项:高血压患者避免清晨运动(清晨血压易升高,增加风险),选择下午 4-6 点运动;运动前热身 5-10 分钟,避免突然剧烈运动。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相关风险
◦目标 BMI:控制在 18.5-23.9kg/m²(BMI = 体重 kg / 身高 m²);
◦腰围控制:男性<90cm,女性<85cm(腰围超标提示腹型肥胖,易合并代谢综合征,增加脑卒中风险);
◦减重方式:通过 “饮食 + 运动” 结合减重,每周减重 0.5-1kg,避免快速减重(如节食、滥用减肥药)。
3. 其他关键预防措施
•控制情绪,避免过度劳累
长期焦虑、愤怒、紧张等情绪波动,会导致血压骤升,诱发脑血管破裂;过度劳累(如熬夜、长时间工作)会降低身体免疫力,增加脑卒中风险。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每天睡眠 7-8 小时),通过冥想、听音乐、社交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情绪激动。
•预防 “脑卒中预警信号”——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TIA 症状与脑卒中相似,但持续时间短(数分钟至 24 小时内缓解),易被忽视。但 TIA 患者 1 年内脑卒中发生率高达 10%-15%,需立即就医,通过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生活方式调整控制风险,避免进展为脑卒中。
•特殊人群预防:女性、老年人需额外关注
◦女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脑卒中风险升高,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维生素 D,避免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妊娠期女性需监测血压,预防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易诱发脑卒中)。
◦老年人: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预防 “体位性低血压”(站立时动作缓慢,避免突然起身导致血压骤降);冬季注意保暖(寒冷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减少外出次数,外出时做好头部、手部保暖。
三、总结:“识别 - 急救 - 预防” 形成闭环,降低脑卒中危害
脑卒中的防控核心在于 “早”——早识别症状(记住 120、BE FAST 口诀)、早拨打 120(抓住 4.5 小时黄金救治时间)、早长期预防(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对于健康人群,需从年轻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对于高危人群,需针对性管控风险因素,定期筛查脑血管;对于脑卒中幸存者,需在康复治疗的同时,严格落实预防措施(如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控制血压血糖),避免复发(脑卒中复发率高达 40%,复发后致残率更高)。
记住:脑卒中并非 “突发疾病”,而是 “长期风险积累” 的结果,科学预防比后期治疗更重要。通过全方位管控可控因素,可使脑卒中发病风险降低 60%-70%,真正实现 “远离中风,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