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敬请期待高压氧治疗在儿童领域的应用:从新生儿缺氧到青少年脑损伤
当新生儿因窒息陷入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危机,当幼儿因意外脑外伤面临运动功能障碍,当青少年因突发性耳聋影响听力发育 —— 高压氧治疗常常成为儿童医疗中 “特殊且关键” 的干预手段。与成人相比,儿童的身体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组织修复能力更强,但也因生理结构尚未成熟(如新生儿颅内血管脆弱、儿童中耳腔容积小),对上海高压氧治疗的压力、疗程、护理方式有更严苛的要求。
本文上海银美嘉宜医院将从儿童不同年龄段的生理特点出发,深入解析高压氧治疗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儿童脑损伤康复、青少年突发性耳聋等病症中的应用原理、治疗规范与安全要点,同时解答家长最关心的 “治疗是否安全”“会不会有副作用” 等问题,让大众科学认识儿童高压氧治疗的价值与边界。
一、新生儿期:为 “脆弱大脑” 抢时间,降低缺氧后遗症风险
新生儿期(出生后 28 天内)是高压氧治疗在儿童领域应用最具代表性的阶段,核心针对 “缺氧缺血性脑病”—— 这是新生儿窒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脑瘫、智力障碍、癫痫等终身后遗症。高压氧通过精准供氧,为新生儿受损的脑组织争取修复时间,成为临床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1. 适用病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核心问题是 “窒息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胎儿或新生儿在宫内、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出现缺氧,会导致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引发神经细胞水肿、坏死,形成 “损伤灶” 与 “半暗带”(介于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可逆区域)。
高压氧治疗的价值在于:通过 2-2.5ATA 的高压环境,将血浆中溶解氧浓度提升至正常状态的 10-15 倍,这些氧气无需依赖血红蛋白,可直接渗透至缺血的 “半暗带”,为濒临坏死的神经细胞提供 “急救氧”,同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脑水肿,延缓神经细胞损伤进程。
临床数据显示:中度 HIE 新生儿在出生后 6 小时内启动高压氧治疗,配合亚低温治疗,脑瘫发生率可从 35% 降至 12%,智力发育迟缓发生率从 40% 降至 15%,且治疗启动时间越早,效果越显著。
2. 治疗规范:兼顾 “疗效” 与 “新生儿脆弱生理”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体重轻、呼吸中枢未成熟、颅内血管脆弱)决定了其高压氧治疗需严格控制参数,避免并发症:
•压力控制:通常采用 2ATA 的压力(低于成人常用的 2.5ATA),加压速度放缓至 0.02-0.03ATA / 分钟(成人约 0.05ATA / 分钟),避免快速加压导致颅内压骤升或中耳损伤;
•疗程安排:每个疗程 5-10 次,每次治疗总时长 60-80 分钟(其中稳压吸氧 40 分钟),每日 1 次,疗程间隔 1-2 周,根据新生儿恢复情况调整(如头颅 MRI 显示脑组织水肿消退后,可减少疗程数);
•特殊护理:治疗时需使用新生儿专用高压氧舱(体积小、温度可控),舱内维持 32-34℃的中性温度(避免新生儿体温波动);医护人员需通过舱内监控实时观察新生儿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同时通过专用通道为新生儿提供静脉输液、喂养支持(如鼻饲母乳);治疗后需在暖箱中观察 30 分钟,确保无吐奶、呼吸暂停等不良反应。
3. 家长关心:“新生儿做高压氧,会不会有风险?”
家长最担心的风险是 “氧中毒” 与 “视网膜病变”,但规范治疗下,这些风险可有效控制:
•氧中毒预防:新生儿氧中毒多与 “过高氧浓度”“过长吸氧时间” 相关,临床采用 “纯氧 + 精准计时”(每次稳压吸氧不超过 40 分钟),且治疗前会监测血气分析,避免氧分压过高;同时,每个疗程后安排 2-3 天休息,让身体适应氧环境,降低氧中毒风险;
•视网膜病变排查:早产儿(胎龄 < 32 周、体重 < 1500g)需警惕高浓度氧可能诱发的视网膜病变,但足月儿发生风险极低。临床会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为新生儿进行眼底检查,尤其是早产儿,若发现视网膜血管异常,会暂停治疗并及时干预。
二、婴幼儿期:修复 “意外损伤”,助力功能发育
婴幼儿期(1-3 岁)是儿童运动、语言、认知功能快速发育的关键阶段,若因意外(如坠床、车祸)导致脑外伤,或因脑炎、脑膜炎引发神经损伤,易出现运动障碍(如肢体偏瘫)、语言迟缓、认知落后等问题。高压氧通过改善脑微循环、促进神经再生,为受损功能的 “追赶性发育” 提供支持。
1. 适用病症:儿童脑外伤后遗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康复
•儿童脑外伤后遗症:婴幼儿因平衡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弱,易发生坠床、撞击等意外,导致脑挫伤、颅内出血,康复期可能出现肢体肌力下降(如无法站立、抓握)、语言表达困难(如不会说话、发音不清)。高压氧可通过激活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损伤区域新生血管生成,同时提升神经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效率,加速受损神经轴突的修复与再生。
案例:1 岁半的男孩因坠床导致右侧脑挫伤,康复期左侧肢体肌力仅 2 级(无法自主抬离床面),经 1 个疗程(10 次)高压氧治疗(压力 2ATA,每次 80 分钟),配合肢体康复训练,1 个月后左侧肢体肌力提升至 4 级,可独立行走,抓握能力恢复正常。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康复:如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治愈后,部分儿童会遗留认知障碍(如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癫痫发作等问题。高压氧可通过抑制脑内残余炎症反应、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减少癫痫发作频率,同时促进认知功能修复。临床研究表明,这类儿童接受 2-3 个疗程高压氧治疗后,认知评分可提升 20%-30%,癫痫发作频率降低 50% 以上。
2. 治疗特点:针对 “儿童心理” 与 “生理发育” 的双重适配
婴幼儿对陌生环境、密闭空间的恐惧更强,且生理结构(如中耳腔小、鼓膜薄)易受压力影响,治疗需注重 “安抚” 与 “防护”:
•心理安抚:允许家长穿纯棉衣物陪同进舱(多人舱),家长可在舱内轻声说话、播放舒缓音乐,或携带儿童熟悉的玩具(如毛绒玩偶,需经防火处理),减少儿童的恐惧感;对哭闹严重的儿童,可在治疗前半小时给予适量镇静药物(如水合氯醛,剂量按体重计算),确保治疗顺利进行;
•中耳保护:婴幼儿中耳腔容积小,加压时易出现耳压失衡,导致耳部疼痛、鼓膜损伤。治疗前需检查儿童外耳道是否有分泌物(如中耳炎导致的脓液),如有需先治疗;加压过程中,指导家长通过 “喂奶、喂水、安抚奶嘴吸吮” 等方式,帮助儿童做吞咽动作,调节耳压,避免损伤;
•疗程调整:根据儿童耐受度调整疗程,通常每个疗程 10 次,每次治疗总时长 90 分钟(稳压吸氧 50 分钟),若儿童在舱内出现烦躁、哭闹导致血氧下降,可适当缩短吸氧时间,避免强行治疗。
三、青少年期:应对 “特殊病症”,守护成长关键期
青少年期(12-18 岁)儿童的身体发育接近成人,但面临学业压力、运动伤害等特殊问题,高压氧治疗主要用于突发性耳聋、运动损伤后康复等病症,这些病症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影响青少年的听力发育、运动能力,甚至心理健康。
1. 适用病症:青少年突发性耳聋、运动损伤后康复
•青少年突发性耳聋:青少年突发性耳聋的发病与 “学业压力大、熬夜、病毒感染” 相关,核心机制是内耳微循环障碍、耳蜗缺血缺氧,导致听力突然下降(多为单侧),常伴随耳鸣、耳闷。高压氧可通过 2.5ATA 的高压环境,将内耳组织氧浓度提升至正常的 5-8 倍,改善耳蜗毛细胞的缺氧状态,促进毛细胞修复(毛细胞是听觉信号传导的关键细胞,缺氧超过 48 小时易不可逆损伤)。
临床数据显示:青少年突发性耳聋患者在发病 72 小时内接受高压氧治疗,配合激素、改善微循环药物,听力恢复率可达 85%,显著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的 60%;若延误治疗(超过 1 周),恢复率会降至 40% 以下。
•上海运动损伤康复:青少年喜爱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运动,易发生骨折、韧带损伤(如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术后若出现愈合延迟(如骨折 3 个月仍无骨痂形成),或软组织肿胀、疼痛持续不缓解,可通过高压氧治疗促进康复。高压氧可改善损伤区域微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同时激活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折断端骨痂形成,缩短愈合时间。例如,青少年胫骨骨折术后愈合延迟患者,接受 1 个疗程(15 次)高压氧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可从 6 个月缩短至 4 个月。
2. 治疗要点:兼顾 “学业” 与 “治疗安全”
青少年面临学业压力,治疗需灵活安排时间,同时需加强 “自我管理” 指导,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风险:
•时间灵活:医疗机构可开设 “晚间门诊”(如 18:00-20:00),或在周末安排治疗,避免影响正常上课;每次治疗前,医护人员会与青少年沟通当日学业任务,若需携带学习资料(如课本、笔记本,需经防火检查),可在舱内稳压阶段(吸氧间隙)适当学习,兼顾治疗与学业;
•自我管理指导:青少年已具备一定自我认知能力,治疗前需详细讲解 “禁止携带金属物品”“减压阶段不可睡眠” 等规则,避免因疏忽导致风险(如携带手机进舱引发设备故障,或减压时睡眠导致减压病);同时,指导青少年在加压阶段通过 “捏鼻鼓气、吞咽” 等动作自主调节耳压,提升治疗配合度;
•副作用监测:青少年可能因 “怕耽误学业” 隐瞒不适(如耳部疼痛、头晕),治疗后需通过问卷(如 “是否有耳闷、头痛”)与体格检查(如鼓膜检查),排查是否有中耳损伤、氧中毒早期症状,确保治疗安全。
四、儿童高压氧治疗的核心安全原则:“评估先行,规范操作”
无论哪个年龄段,儿童高压氧治疗的核心是 “安全”,需严格遵循 “评估 - 治疗 - 监测” 的全流程规范,避免因盲目治疗引发风险。
1. 严格术前评估:排除禁忌症是安全前提
儿童高压氧治疗的禁忌症比成人更严格,需重点排查以下情况:
•绝对禁忌症:未经处理的气胸、纵隔气肿(高压环境可能导致气泡破裂,引发严重并发症);对氧过敏(罕见,但一旦发生可能出现皮疹、呼吸困难);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高浓度氧可能抑制呼吸中枢,加重缺氧);
•相对禁忌症:早产儿(胎龄 < 32 周、体重 < 1500g,需评估视网膜病变风险);急性感染期(如肺炎、脑炎急性期,可能因高压环境加重炎症扩散);癫痫发作期(高浓度氧可能诱发癫痫发作,需控制发作 1 周后再评估)。
评估需由 “儿科医生 + 高压氧科医生” 联合进行,结合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如头颅 MRI、胸部 X 线、听力测试),明确适应症、排除禁忌症后,方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 规范治疗操作:细节决定安全
•设备选择:新生儿需使用专用新生儿高压氧舱,婴幼儿、青少年优先选择多人舱(便于家长陪同,减少恐惧),所有舱体需定期检测(如压力密封性、氧浓度监测设备),确保符合《医用高压氧舱安全管理规定》;
•参数控制:压力、吸氧时间、加压 / 减压速度需根据儿童年龄、体重、病情调整(如新生儿压力 2ATA、青少年压力 2.5ATA),不可照搬成人参数;
•医护配置:每个治疗舱需配备 1 名高压氧科医生 + 2 名护士(1 名负责监控生命体征,1 名负责护理操作),新生儿治疗时需额外配备 1 名儿科医生,确保能及时处理突发情况(如呼吸暂停、惊厥)。
3. 全流程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副作用
治疗期间与治疗后需重点监测以下指标:
•生命体征:实时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尤其是新生儿与婴幼儿,若出现心率骤降、血氧低于 90%,需立即暂停加压,必要时终止治疗;
•器官功能:治疗前、中、后需检查鼓膜(排除中耳损伤),新生儿需监测头颅超声 / MRI(评估脑组织水肿变化),青少年突发性耳聋患者需定期进行听力测试(评估治疗效果);
•全身反应:观察是否有氧中毒早期症状(如面部抽搐、烦躁、恶心)、减压病症状(如关节疼痛、皮疹),若出现需及时处理(如氧中毒需立即减压出舱,给予镇静药物)。
五、给家长的实用建议:如何配合孩子完成高压氧治疗?
家长的配合是儿童高压氧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治疗前:做好 “身心准备”
提前带孩子参观高压氧舱(若条件允许),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解释治疗过程(如 “我们要进一个像小房子的机器里,吸点特殊的氧气,帮助身体恢复”),避免用 “打针、吃药” 等负面词汇引发恐惧;为孩子准备纯棉衣物(去除金属纽扣、拉链),新生儿需准备足够的母乳或配方奶,青少年可携带无金属装饰的学习资料或玩具。
2.治疗中:做好 “安抚与观察”
陪同进舱的家长需保持冷静,通过轻声说话、讲故事、播放音乐等方式安抚孩子情绪;同时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若孩子出现哭闹、抓耳(可能是耳部疼痛)、面色苍白,需及时告知舱外医护人员;减压阶段需确保孩子清醒(可通过说话、轻轻抚摸等方式唤醒),避免睡眠导致减压病。
3.治疗后:做好 “护理与随访”
治疗后给孩子适量饮水(缓解口干,这是高压氧治疗后的正常反应),新生儿需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按医生要求定期复查(如头颅 MRI、听力测试),记录孩子的功能恢复情况(如肢体活动、语言表达),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孩子过度劳累,为身体修复提供良好环境。
结语:让高压氧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 “助力者”
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 “紧急干预”,到婴幼儿脑外伤的 “功能修复”,再到青少年突发性耳聋的 “听力守护”,高压氧治疗在儿童领域的应用,始终围绕 “守护成长、减少后遗症” 的核心目标。它不是 “万能疗法”,但在严格评估、规范操作的前提下,能为面临健康危机的儿童提供 “特殊的修复机会”。
作为家长,无需对高压氧治疗过度恐惧,也不能盲目依赖 —— 关键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判断孩子是否适合治疗,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相信在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家庭的用心守护下,更多面临健康挑战的儿童,能通过高压氧治疗重拾健康,顺利度过成长的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