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敬请期待脑卒中康复全流程:分阶段精准干预,重建生活能力
脑卒中(俗称 “中风”)是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常遗留运动功能障碍(如偏瘫)、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认知障碍等问题。脑卒中康复的核心是抓住 “黄金恢复期”(发病后 3-6 个月),按疾病进展分阶段制定目标,通过科学干预最大限度恢复功能、减少残疾,帮助患者重返家庭与社会。以下是上海银美嘉宜医院基于临床实践的上海脑卒中康复全流程步骤,涵盖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三个关键阶段。
一、急性期康复(发病后 1-2 周):保命优先,预防并发症
急性期患者多处于住院治疗阶段,病情尚未稳定,康复核心目标是 **“预防并发症、维持基础功能、为后续康复打基础”**,避免因卧床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压疮等问题加重功能障碍。
(一)康复评估:快速筛查,明确风险
1.基础功能评估:由康复团队(医生、治疗师)通过简单检查判断患者意识状态(如 GCS 昏迷评分)、肢体肌力(采用 0-5 级肌力分级法,0 级为完全瘫痪,5 级为正常肌力)、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初步筛查误吸风险)、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排除康复禁忌证(如严重脑水肿、血压持续高于 180/100mmHg)。
2.并发症风险评估:重点评估压疮风险(使用 Braden 量表)、深静脉血栓风险(观察下肢肿胀情况,结合 D - 二聚体检测)、肺部感染风险(评估咳嗽反射、呼吸功能),为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二)核心康复步骤:以 “被动干预” 为主
1.良肢位摆放:预防异常姿势
◦这是急性期最关键的康复措施,通过正确体位维持关节功能、防止肌肉痉挛。
▪仰卧位:患侧肩部垫薄枕,使肩关节外展 15-30°,避免内收;患侧肘关节伸直,手腕背伸 30°,手指自然分开;患侧下肢膝盖下垫软枕,保持膝关节微屈(5-10°),脚踝保持中立位(避免足下垂,可使用足托固定)。
▪健侧卧位:患侧肢体放在健侧肢体前方,患侧肩部前伸,肘关节伸直,手腕背伸;患侧下肢屈膝屈髋,放在健侧下肢上,两膝间夹软枕,保持髋关节中立位。
▪患侧卧位:患侧朝下,头部垫枕,患侧肩关节前伸、肘关节伸直,手腕背伸;健侧下肢屈膝屈髋,踩在床面上,支撑身体稳定。
◦注意事项:每 2 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翻身时动作轻柔,防止牵拉患侧肢体。
2.被动运动训练:维持关节活动度
◦由治疗师或家属协助患者进行患侧肢体全关节范围的被动活动,重点关注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每个关节按 “屈曲 - 伸展、内收 - 外展、旋转” 方向活动,每个动作缓慢完成,保持 5-10 秒,每个关节重复 10-15 次,每天 2-3 次。
◦禁忌与重点:肩关节活动时避免过度外展(不超过 90°),防止肩关节半脱位;髋关节活动时避免过度屈曲内收,防止髋关节脱位。
3.并发症预防:降低后续康复阻力
◦压疮预防:使用防压疮气垫床,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翻身时检查骨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肩胛部),涂抹润肤霜保护皮肤;若出现皮肤发红,及时增加翻身频率(每 1 小时一次)。
◦深静脉血栓预防:在医生指导下为患者穿戴医用弹力袜(患侧下肢),每天进行下肢被动按摩(从脚踝向大腿方向挤压,促进静脉回流),每次 10-15 分钟,每天 2 次;病情稳定后可在床旁进行 “踝泵运动”(患者主动或被动活动脚踝,做屈伸动作),每次 10 分钟,每天 3 次。
◦吞咽与呼吸管理:对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暂时给予鼻饲饮食,避免经口进食导致误吸;指导患者进行 “有效咳嗽训练”(深吸气后屏气 2 秒,再用力咳嗽),每天 3-4 次,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
(三)注意事项
1.急性期康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严格控制训练强度,以 “不引起病情波动” 为原则,避免过度活动导致血压升高或病情加重。
2.若患者意识不清,家属需配合康复团队做好良肢位摆放和被动运动,记录患者肢体活动反应(如是否有轻微主动动作),为后续康复调整提供参考。
二、恢复期康复(发病后 2 周 - 6 个月):功能重建,提升自理能力
恢复期患者病情基本稳定,进入康复 “黄金期”,核心目标是 **“激活主动运动、恢复实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重点突破运动、言语、吞咽等核心功能障碍。
(一)康复评估:全面量化,制定目标
1.运动功能评估:采用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A)量化患侧肢体运动能力,评估内容包括上肢近端 / 远端运动、下肢运动、平衡功能等;通过 “起立 - 行走计时测试(TUG)” 评估患者转移与行走能力。
2.言语与吞咽评估:言语治疗师通过 “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CRRCAE)” 判断失语类型(如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通过 “吞咽功能纤维喉镜检查(FEES)” 精准评估吞咽障碍程度,确定进食方式(如软食、稠化液体)。
3.日常生活能力评估:使用 Barthel 指数评估患者穿衣、进食、洗澡、如厕等基本生活技能的独立程度,分为 “完全依赖(0-20 分)、重度依赖(21-40 分)、中度依赖(41-60 分)、轻度依赖(61-99 分)、完全独立(100 分)”,据此制定分层康复目标(如从 “依赖他人进食” 到 “独立用勺子进食”)。
(二)核心康复步骤:“主动训练 + 功能整合” 为主
1. 运动功能康复:从 “被动” 转向 “主动”
•早期(发病后 2-4 周):诱发主动运动
◦床上训练:
▪上海脑卒中康复训练翻身训练:指导患者用健侧手抓住床栏,健侧下肢蹬床,带动身体向患侧翻身,治疗师在患侧辅助推腰背部,每次训练 10-15 分钟,每天 2 次,目标是实现独立翻身。
▪坐起训练:先从 “被动坐起”(治疗师协助患者从仰卧位转为坐位)开始,逐渐过渡到 “主动坐起”(患者用健侧手支撑床面,抬起上半身),保持坐位平衡(先靠坐,再独立坐),每次保持 5-10 分钟,每天 3 次。
◦肢体控制训练:
▪上肢:进行 “Bobath 握手训练”(双手十指交叉,患侧拇指在上,用健侧手带动患侧手做上举、前伸动作),每次 10 分钟,每天 3 次,促进患侧上肢主动运动;使用 “磨砂板训练”(患者坐在磨砂板前,双手推动磨砂块前后移动),改善上肢关节活动度与肌力,每次 15 分钟,每天 2 次。
▪下肢:开展 “直腿抬高训练”(患者仰卧,主动抬高患侧下肢,保持膝关节伸直,高度以不引起不适为宜),每次保持 3-5 秒,每组 10 次,每天 3 组;进行 “靠墙静蹲训练”(患者背部靠墙,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缓慢屈膝,膝盖不超过脚尖),每次保持 10-15 秒,每组 5 次,每天 2 组,增强下肢肌力与稳定性。
•中期(发病后 1-3 个月):提升平衡与行走能力
◦平衡训练:
▪从 “静态平衡” 开始:患者先在治疗师保护下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逐渐过渡到单腿站立(先健侧,再患侧,每次保持 3-5 秒);使用 “平衡垫训练”(双脚踩在平衡垫上,保持身体稳定),每次 10 分钟,每天 2 次。
▪进阶到 “动态平衡”:患者在站立位进行 “重心转移训练”(缓慢向前后左右移动重心),或在治疗师辅助下完成 “跨越障碍物训练”(地面放置低矮障碍物,缓慢跨越),每次 15 分钟,每天 1 次。
◦行走训练:
▪辅助行走:先使用平行杠训练(患者双手扶杠,在治疗师指导下练习迈步,注意患侧下肢先着地,健侧跟进),每次 20 分钟,每天 2 次;待平衡能力改善后,改用手杖(健侧手持杖,手杖与患侧下肢同步移动)或助行器辅助行走。
▪步态矫正:针对 “划圈步态”(患侧下肢伸直、外旋,走路时划圈),通过 “足下垂矫正训练”(佩戴踝足矫形器 AFO,保持脚踝中立位)、“迈步训练”(治疗师在患侧辅助抬高膝关节,引导患者主动迈步),每次训练 20 分钟,每天 2 次。
•后期(发病后 3-6 个月):强化实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穿衣训练:指导患者采用 “患侧优先” 原则(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再脱患侧),使用 “魔术贴替代纽扣”“带拉链的衣物” 降低难度,每天训练 1 次,目标是独立完成穿衣。
▪进食训练:对吞咽功能改善的患者,从 “稠化粥”“软面条” 开始尝试经口进食,使用 “防滑碗”“加粗手柄勺子”,指导患者 “小口慢咽”,每次进食训练 20 分钟,每天 2 次;若仍有呛咳,继续配合鼻饲,避免勉强进食。
◦作业治疗:通过模拟生活场景的训练提升双手协作能力,如 “拧毛巾训练”(双手配合拧干毛巾)、“开门训练”(用患侧手辅助健侧手转动门把手)、“简单家务训练”(擦桌子、摆放餐具),每次 15-20 分钟,每天 1 次,增强功能实用性。
2. 言语与吞咽功能康复
•言语障碍训练:
◦运动性失语(能理解但无法表达):从 “单音训练”(如发 “a”“i” 等元音)开始,逐渐过渡到 “单词训练”(看图说物,如 “杯子”“椅子”)、“句子训练”(简单短句,如 “我要喝水”),每次训练 15 分钟,每天 3 次;配合 “口腔运动训练”(伸舌、鼓腮、舌头左右移动),改善发音器官灵活性。
◦感觉性失语(能表达但无法理解):通过 “实物与文字匹配训练”(如将 “苹果” 图片与 “苹果” 文字卡片对应)、“指令跟随训练”(简单指令,如 “拿起杯子”),每次训练 20 分钟,每天 2 次,强化语言理解能力。
•吞咽障碍训练:
◦基础训练:进行 “冰刺激训练”(用冰棉签轻触患者咽喉部,刺激吞咽反射),每次 10 分钟,每天 2 次;开展 “空吞咽训练”(患者反复做吞咽动作),每次 10 分钟,每天 3 次,增强吞咽肌肉力量。
◦进食训练:在治疗师指导下选择合适食物性状(如将米饭煮成软饭,将水调稠为 “蜂蜜状”),进食时保持坐位,头部稍前倾,避免仰头进食;每口食物量从少量(约 5 毫升)开始,待吞咽完成后再喂下一口,防止误吸。
3. 认知与心理康复
•认知障碍训练:针对记忆力下降,采用 “记忆卡片训练”(让患者记忆卡片上的内容,5 分钟后复述);针对注意力不集中,进行 “舒尔特方格训练”(在方格中按顺序找出数字),每次 10 分钟,每天 2 次。
•心理干预:脑卒中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愿训练),心理医生通过 “支持性心理治疗”(倾听患者感受,给予鼓励)、“认知行为疗法”(纠正 “我不行” 等负面认知)改善情绪;家属需多陪伴患者,分享康复进展(如 “今天你能自己坐 5 分钟了,进步很大”),增强康复信心。
(三)注意事项
1.恢复期训练强度需循序渐进,以 “训练后不出现明显疲劳” 为度,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肌肉损伤或情绪抵触。
2.居家康复时,家属需协助患者完成训练(如保护平衡训练时的安全),但避免过度帮助,鼓励患者 “尽量自己做”(如穿衣时只辅助患侧手臂伸入衣袖,其余动作让患者自主完成)。
3.每月进行一次功能评估,根据进步情况调整训练方案,例如:若患者能独立行走,可增加 “上下楼梯训练”“过马路模拟训练”,提升社会参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