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脑卒中和脑梗塞有什么区别?怎样快速甄别

1004

银美嘉宜医院

28
09月
2025

脑卒中和脑梗塞:概念辨析与快速甄别指南


在脑血管疾病的认知中,“脑卒中” 和 “脑梗塞” 是两个常被混淆的概念,许多人误以为二者是 “并列关系”,实则存在明确的 “包含与被包含” 逻辑。准确区分两者,不仅能帮助大众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更能在紧急场景下为 “早识别、早救治” 提供清晰指引。以下上海银美嘉宜医院将从概念定义、核心差异、快速甄别方法三方面展开解析。


一、概念辨析:明确 “包含与被包含” 的核心关系

简单来说,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的 “总称”,脑梗塞是脑卒中的 “常见类型之一”,二者的关系类似 “水果” 与 “苹果”—— 所有脑梗塞都属于脑卒中,但脑卒中并非只有脑梗塞一种。


(一)脑卒中(俗称 “中风”):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上海脑卒中康复的医学定义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出血性)或堵塞(缺血性),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或损伤,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脑卒中主要分为两大类型,覆盖了所有急性脑血管意外:

1.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 70%-80%,核心问题是 “脑血管堵塞,血液无法到达脑组织”。常见亚型包括:

◦脑梗塞(脑血栓形成):因脑血管壁本身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血管狭窄),导致血管内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占缺血性卒中的 60%-70%)。

◦脑栓塞:因身体其他部位的血栓(如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动堵塞脑部血管,发病更突然(如瞬间出现偏瘫)。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 “小中风”,因脑血管短暂堵塞(通常持续数分钟至 24 小时),症状短暂缓解,无永久性脑组织损伤,但属于脑卒中的 “预警信号”。


2.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 20%-30%,核心问题是 “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或蛛网膜下腔”。常见亚型包括:

◦脑出血:因脑血管壁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脑组织内部,形成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如高血压患者血压骤升导致脑血管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因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脑组织表面的腔隙),常表现为 “炸裂样” 剧烈头痛。


(二)脑梗塞(医学全称 “缺血性脑梗塞”):脑卒中的主要亚型

脑梗塞的定义是:因脑部血管自身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引起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坏死,进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它的核心特点是 “血管堵塞导致缺血”,且堵塞原因多为 “脑血管自身问题”(如长期高血压、高血脂导致血管壁形成斑块,斑块逐渐增大堵塞血管),而非 “外部血栓脱落”(后者属于 “脑栓塞”,虽也属于缺血性脑卒中,但与脑梗塞的发病机制不同)。

简单总结:

•脑卒中 = 缺血性脑卒中(含脑梗塞、脑栓塞、TIA) + 出血性脑卒中(含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梗塞 = 缺血性脑卒中的最常见亚型


二、核心差异:从病因、症状到救治,3 大维度精准区分

虽然脑梗塞属于脑卒中,上海脑卒中康复机构但从临床诊断和救治角度,需明确区分 “脑梗塞(缺血性卒中)” 与 “出血性脑卒中”(二者是脑卒中的两大对立类型),因为二者的治疗原则完全相反(缺血性需 “溶栓、抗凝”,出血性需 “止血、控制血压”)。以下从 3 个核心维度对比差异:


对比维度

脑梗塞(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以脑出血为例)

核心病因

脑血管自身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堵塞;或外部血栓脱落堵塞脑血管(脑栓塞)。

脑血管壁破裂(如高血压导致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瘤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或蛛网膜下腔。

发病机制

缺血:脑组织因缺乏血液供应,缺氧坏死,神经功能受损。

压迫:破裂的血管出血形成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血液刺激脑组织还会引发水肿。

典型症状特点

1. 发病相对 渐进:多数患者症状逐渐加重(如从手指麻木发展到整个手臂无力,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2. 头痛不明显:仅少数患者出现轻微头痛,多无呕吐;3. 意识障碍少见:除非是大面积脑梗塞,否则多保持清醒。

1. 发病 突然且剧烈:多数患者瞬间出现症状(如突然倒地、偏瘫、昏迷),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2. 头痛剧烈:90% 以上患者伴随 炸裂样头痛,常合并喷射性呕吐(因颅内压骤升);3. 意识障碍常见:约 50% 患者出现嗜睡、昏迷(因血肿压迫脑干或大面积脑组织受损)。

高危因素

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房颤动(易形成血栓引发脑栓塞)。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血压骤升时血管易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长期服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过量)。

影像学检查(确诊关键)

头颅 CT:发病 24 小时内多为 正常(脑组织缺血早期未出现明显坏死,CT 难以识别),24 小时后显示 低密度梗死灶;头颅 MRI:发病数小时即可显示 高信号梗死灶,准确率更高。

头颅 CT:发病后立即显示 高密度出血灶(血液在 CT 上呈白色高亮区域),是快速确诊的首选检查;头颅 MRI:对出血位置、出血量的判断更精准,但检查时间较长,紧急情况下优先 CT

治疗原则

核心是 恢复血流:发病 4.5 小时内可进行静脉溶栓(如使用 rtPA 药物溶解血栓);急性期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降脂药(如他汀类),预防血栓再形成。

核心是 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立即使用止血药物;静脉输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避免脑疝;若出血量较大,需手术清除血肿;严格控制血压(避免血压过高加重出血)。


三、快速甄别:2 步走,先 “识别脑卒中”,再 “初步区分类型”

对大众而言,紧急情况下无需精准区分 “脑梗塞” 与 “其他脑卒中类型”,但需先通过口诀快速识别 “是否为脑卒中”,再通过典型症状初步判断 “可能是缺血性(脑梗塞等)还是出血性”,为医生救治提供参考。

第一步:用 “120/BE FAST 口诀” 快速识别 “是否为脑卒中”

无论脑梗塞还是出血性脑卒中,核心都是 “神经功能突然缺损”,因此可通过此前提到的口诀快速判断,覆盖 90% 以上的脑卒中症状:

•“120 口诀”:

1(看一张脸):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2(查两只胳膊):单侧肢体无力、麻木,平举时一侧下垂;

0(听语言):说话不清、答非所问。

•“BE FAST 口诀”:

B(Balance):突然行走不稳、眩晕;

E(Eyes):突然视力下降、复视;

F(Face)、A(Arms)、S(Speech):同 “120 口诀”;

T(Time):一旦出现上述任何症状,立即拨打 120,记录症状出现时间。

关键提示:只要出现其中任意一项症状,就高度怀疑脑卒中,无需纠结 “是哪种类型”,第一时间就医是核心 —— 因为脑梗塞的 “黄金溶栓时间窗” 仅 4.5 小时,出血性脑卒中若不及时控制出血,死亡率极高。


第二步:通过 3 个 “典型信号” 初步区分 “缺血性(脑梗塞等)vs 出血性”

在等待急救的过程中,可通过以下 3 个信号初步判断类型,为医生提供参考(最终确诊需靠 CT/MRI 检查):

1.看 “发病速度”:

◦若症状 “逐渐加重”(如先手指麻木,10 分钟后手臂无力,1 小时后无法行走),更可能是脑梗塞(缺血性);

◦若症状 “瞬间爆发”(如突然倒地、瞬间偏瘫、立刻昏迷),更可能是出血性脑卒中。


2.看 “头痛呕吐”:

◦若仅出现肢体、语言症状,无明显头痛或仅有轻微头痛,无呕吐,更可能是脑梗塞;

◦若伴随 “炸裂样剧烈头痛”(患者常描述 “这辈子最痛的一次”),且合并喷射性呕吐(呕吐物呈喷射状,不是恶心后呕吐),更可能是出血性脑卒中(尤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3.看 “意识状态”:

◦若患者意识清醒,能清晰回答问题,仅表现为肢体、语言障碍,更可能是脑梗塞(除非大面积梗死);

◦若患者出现嗜睡、反应迟钝、昏迷(呼喊无回应),更可能是出血性脑卒中(血肿压迫导致意识障碍)。


紧急场景下的 “3 个不要”

1.不要自行判断类型并用药:比如认为 “中风要吃阿司匹林”,但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若患者是出血性脑卒中,服用后会加重出血,危及生命;

2.不要等待症状 “自行缓解”:即使症状短暂消失(如 TIA),也需立即就医,因为 TIA 是脑卒中的 “预警”,近期发病风险极高;

3.不要随意搬动患者:若患者出现昏迷、呕吐,应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等待专业医护人员搬动,避免因搬动加重出血或脑损伤。


四、总结:记住 “1 个核心关系 + 2 步甄别法”,远离脑卒中危害

1.核心关系:脑卒中是 “总称”,包含缺血性(脑梗塞、脑栓塞等)和出血性(脑出血等)两大类;脑梗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最常见类型,本质是 “脑血管堵塞导致缺血”。

2.2 步甄别法:

① 用 “120/BE FAST 口诀” 识别 “是否为脑卒中”,只要出现症状,立即拨打 120;

② 通过 “发病速度、头痛呕吐、意识状态” 初步区分类型,为医生救治提供参考,但最终确诊靠 CT/MRI 检查。

对大众而言,无需深究专业术语,只需牢记:脑卒中的危害在于 “延误救治”,无论是脑梗塞还是其他类型,“早识别、早送医” 永远是第一位的。尤其是脑梗塞,错过 4.5 小时黄金溶栓时间窗,可能导致永久性残疾;而出血性脑卒中若不及时控制,死亡率可达 30%-50%。因此,掌握快速甄别方法,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家人的关键。


免费预约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