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术后康复全流程与日常预防指南
脑卒中术后康复(如缺血性脑卒中的取栓术、出血性脑卒中的血肿清除术 / 动脉瘤夹闭术等)是衔接 “手术治疗” 与 “功能重建” 的关键环节,核心目标是在保障手术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恢复神经功能、减少残疾,同时通过科学预防降低复发风险(脑卒中术后 1 年复发率约 15%-20%,预防尤为重要)。以下上海银美嘉宜医院将分 “术后康复全流程” 与 “日常预防策略” 两部分,提供系统且可落地的方案。
一、脑卒中术后康复全流程:按阶段精准干预,兼顾安全与效果
上海脑卒中术后康复需遵循 “循序渐进、个体化适配” 原则,根据术后恢复阶段(早期、恢复期、后遗症期)调整目标与措施,同时结合手术类型(缺血性 / 出血性)的特殊性,避免因康复不当影响手术效果或引发并发症。
(一)术后早期(术后 1-2 周):稳定病情,预防并发症,为功能恢复打基础
此阶段患者刚完成手术,需重点关注生命体征(血压、心率、颅内压)稳定,核心目标是 **“预防并发症、维持基础功能、避免二次损伤”**,康复以 “被动干预” 为主。
1. 核心康复措施
•生命体征与病情监测:
◦密切监测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术后血压控制在 140-160/90-100mmHg,避免过低影响脑灌注;出血性脑卒中术后需严格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防止再出血)、心率、血氧饱和度,遵医嘱使用降压药、脱水药(如甘露醇,降低颅内压)。
◦观察手术伤口(如头皮切口、穿刺点)有无渗血、肿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良肢位摆放:预防异常姿势与关节挛缩:
◦与非手术脑卒中急性期类似,但需结合手术部位调整:若为脑部右侧手术,避免长时间右侧卧位压迫伤口,优先选择仰卧位或左侧卧位。
◦仰卧位:患侧肩部垫薄枕(外展 15-30°),肘关节伸直,手腕背伸 30°,手指自然分开;患侧下肢膝盖下垫软枕(微屈 5-10°),脚踝保持中立位(可佩戴足托,预防足下垂)。
◦健侧卧位:患侧肢体放在健侧前方,肩部前伸,肘关节伸直,手腕背伸;患侧下肢屈膝屈髋,两膝间夹软枕,避免髋关节内收。
•被动运动与基础功能维护:
◦由治疗师或家属协助进行患侧肢体全关节被动活动,每个关节按 “屈曲 - 伸展、内收 - 外展” 方向缓慢活动,每个动作保持 5-10 秒,每个关节重复 10-15 次,每天 2 次,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
◦若患者意识清醒,可进行 “床上翻身训练”(在治疗师保护下,用健侧手抓住床栏,健侧下肢蹬床,缓慢向健侧翻身,避免压迫手术侧),每天 2-3 次,预防压疮。
•并发症预防:
◦压疮预防:每 2 小时翻身一次,使用防压疮气垫床,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重点保护骶尾部、足跟等骨突部位。
◦肺部感染预防:指导患者进行 “有效咳嗽训练”(深吸气后屏气 2 秒,用力咳嗽),每天 3-4 次;若患者无法自主咳嗽,家属或护士需定期为其拍背(从下往上、从外向内),促进痰液排出。
◦深静脉血栓预防:在医生指导下穿戴医用弹力袜(患侧下肢),每天进行 “踝泵运动”(患者主动或被动活动脚踝,做屈伸动作),每次 10 分钟,每天 3 次,促进静脉回流。
2. 注意事项
•出血性脑卒中术后 1 周内避免剧烈活动(如坐起、翻身时动作需缓慢),防止颅内压波动引发再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术后需避免按压穿刺部位(如股动脉穿刺点),防止出血或血肿。
•若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意识模糊等颅内压升高症状,立即停止康复训练,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二)术后恢复期(术后 2 周 - 6 个月):功能重建,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此阶段患者病情基本稳定(手术伤口愈合、颅内压正常),进入康复 “黄金期”,核心目标是 **“激活主动运动、恢复实用功能(运动、言语、吞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康复以 “主动训练 + 功能整合” 为主。
1. 运动功能康复:从 “被动” 转向 “主动”
•早期(术后 2-4 周):唤醒主动运动能力
◦床上训练:
▪坐起训练:从 “被动坐起”(治疗师协助患者从仰卧位转为坐位,背部垫软枕支撑)开始,逐渐过渡到 “主动坐起”(患者用健侧手支撑床面,自主抬起上半身),每次保持坐位 5-10 分钟,每天 3 次,增强核心肌群力量。
▪转移训练:练习 “床 - 轮椅转移”(治疗师在患侧保护,患者用健侧手抓住轮椅扶手,健侧下肢蹬地,缓慢转移至轮椅),每次训练 10-15 分钟,每天 2 次,提升转移安全性。
◦肢体控制训练:
▪上肢:进行 “Bobath 握手训练”(双手十指交叉,患侧拇指在上,用健侧手带动患侧手做上举、前伸动作),每次 10 分钟,每天 3 次;使用 “磨砂板训练”(患者坐在磨砂板前,双手推动磨砂块前后移动),改善上肢关节活动度,每次 15 分钟,每天 2 次。
▪下肢:开展 “直腿抬高训练”(患者仰卧,主动抬高患侧下肢,膝盖伸直,高度以不引起不适为宜),每次保持 3-5 秒,每组 10 次,每天 3 组;进行 “靠墙静蹲训练”(背部靠墙,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缓慢屈膝,膝盖不超过脚尖),每次保持 10-15 秒,每组 5 次,每天 2 组,增强下肢肌力。
•中期(术后 1-3 个月):提升平衡与行走能力
◦平衡训练:
▪静态平衡:在治疗师保护下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逐渐减少手部支撑(从双手扶墙→单手扶墙→无支撑),每次保持 10-15 秒,每天 2 次;使用 “平衡垫训练”(双脚踩在平衡垫上,保持身体稳定),每次 10 分钟,每天 2 次。
▪动态平衡:进行 “重心转移训练”(站立位缓慢向前后左右移动重心),或 “跨越障碍物训练”(地面放置 5-10cm 高的障碍物,缓慢跨越),每次 15 分钟,每天 1 次,提升步态稳定性。
◦行走训练:
▪辅助行走:先使用平行杠(双手扶杠,在治疗师指导下练习迈步,患侧下肢先着地,健侧跟进),每次 20 分钟,每天 2 次;待平衡能力改善后,改用手杖(健侧手持杖,手杖与患侧下肢同步移动)或助行器辅助行走。
▪步态矫正:针对 “划圈步态”(患侧下肢伸直外旋),佩戴踝足矫形器(AFO)保持脚踝中立位,同时进行 “迈步训练”(治疗师在患侧辅助抬高膝关节,引导患者主动迈步),每次 20 分钟,每天 2 次。
•后期(术后 3-6 个月):强化实用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穿衣训练:遵循 “患侧优先” 原则(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再脱患侧),使用 “魔术贴替代纽扣”“带拉链的衣物” 降低难度,每天训练 1 次,目标是独立完成穿衣。
▪进食训练:若吞咽功能正常,从 “使用加粗手柄勺子” 开始,练习自主进食;若存在轻度吞咽障碍,选择软食(如粥、烂面条),指导 “小口慢咽”,每次进食训练 20 分钟,每天 2 次。
◦作业治疗:通过 “拧毛巾训练”“开门训练”“简单家务(擦桌子、摆放餐具)” 等模拟生活场景的训练,提升双手协作能力,每次 15-20 分钟,每天 1 次,增强功能实用性。
2. 言语与吞咽功能康复(针对存在障碍的患者)
•言语障碍训练:
◦运动性失语(能理解但无法表达):从 “单音训练”(发 “a”“i” 等元音)开始,过渡到 “单词训练”(看图说物,如 “杯子”“椅子”)、“句子训练”(简单短句,如 “我要喝水”),每次 15 分钟,每天 3 次;配合 “口腔运动训练”(伸舌、鼓腮、舌头左右移动),改善发音器官灵活性。
◦感觉性失语(能表达但无法理解):通过 “实物与文字匹配训练”(将 “苹果” 图片与文字卡片对应)、“指令跟随训练”(简单指令如 “拿起杯子”),每次 20 分钟,每天 2 次,强化语言理解能力。
•吞咽障碍训练:
◦基础训练:进行 “冰刺激训练”(用冰棉签轻触咽喉部,刺激吞咽反射),每次 10 分钟,每天 2 次;开展 “空吞咽训练”(反复做吞咽动作),每次 10 分钟,每天 3 次,增强吞咽肌肉力量。
◦进食训练: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食物性状(如将米饭煮成软饭,将水调稠为 “蜂蜜状”),进食时保持坐位,头部稍前倾,避免仰头进食;每口食物量从 5ml 开始,待吞咽完成后再喂下一口,防止误吸。
3. 心理与认知康复
•心理干预:脑卒中术后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愿训练),心理医生通过 “支持性心理治疗”(倾听感受、给予鼓励)、“认知行为疗法”(纠正 “我不行” 等负面认知)改善情绪;家属需多陪伴,分享康复进展(如 “今天你能自己坐 10 分钟了,进步很大”),增强信心。
•认知障碍训练:针对记忆力下降,采用 “记忆卡片训练”(记忆卡片内容,5 分钟后复述);针对注意力不集中,进行 “舒尔特方格训练”(按顺序找出数字),每次 10 分钟,每天 2 次。
(三)术后后遗症期(术后 6 个月以上):维持功能,减少残疾影响
此阶段患者功能恢复速度减慢,核心目标是 **“维持现有功能、预防功能退化、提升生活质量”**,通过辅助器具适配、环境改造和代偿策略,最大限度减少残疾对生活的影响。
1. 功能维持训练
•每天进行 “简易肌力训练”:患侧上肢做 “上举训练”(可借助健侧手辅助),每次 10 分钟;患侧下肢做 “直腿抬高”,每组 10 次,每天 2 组;进行 “平衡训练”(单腿站立,每次保持 5-10 秒),每天 1 次,避免肌肉萎缩和平衡能力下降。
•坚持 “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即使需部分协助,也要尽量完成力所能及的动作(如用健侧手吃饭、穿衣),避免完全依赖他人导致功能退化。
2. 辅助器具与环境改造
•辅助器具适配:对无法独立行走的患者,适配合适的轮椅(手动 / 电动),指导轮椅转移、操控;对手部抓握困难者,适配 “助握器”“自助进食器”;对足下垂患者,长期佩戴踝足矫形器(AFO)。
•居家环境改造:在卫生间安装扶手(马桶旁、淋浴区),放置防滑凳;在卧室床边安装护栏,方便起身;将常用物品放在易取处(如床头柜、厨房台面),减少弯腰、踮脚动作。
3. 照护者培训
•指导家属掌握 “正确转移方法”(如用转移板辅助患者从床到轮椅,避免拖拽)、“被动运动技巧”(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预防关节挛缩);
•提醒家属关注患者情绪变化,避免因照护压力忽视患者心理需求,必要时寻求社区护工或康复机构帮助。
二、脑卒中患者术后日常预防:聚焦 “二级预防”,降低复发风险
上海脑卒中急救医院脑卒中术后预防的核心是 “二级预防”(针对已发病患者,预防再次发作),需从 “基础疾病管理、生活方式调整、药物预防、定期复查” 四大维度入手,将复发风险降至最低。
(一)严格管控基础疾病:消除 “致病根源”
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是脑卒中复发的主要诱因,需长期规范管理:
•高血压:
◦监测: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血压(安静休息 5 分钟后测量),记录变化;
◦用药:遵医嘱服用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缬沙坦),不可自行停药或减药;
◦目标值:缺血性脑卒中术后控制在<140/90mmHg;出血性脑卒中术后控制在<130/80mmHg;合并糖尿病、肾病者控制在<130/80mmHg。
•糖尿病:
◦监测:每周监测 3-4 次空腹血糖(目标 4.4-7.0mmol/L)和餐后 2 小时血糖(目标<10.0mmol/L),每 3 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目标<7.0%);
◦管理: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或胰岛素,结合饮食控制(减少精米白面,增加杂粮、蔬菜),避免暴饮暴食。
•高血脂:
◦监测:每 3-6 个月查一次血脂,重点关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坏胆固醇”);
◦目标值:脑卒中术后患者 LDL-C 需控制在<1.8mmol/L;
◦干预:饮食上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增加深海鱼(每周 2 次)、坚果(每天一小把);遵医嘱服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不可因 “血脂正常” 擅自停药。
•心房颤动(若合并):
◦心房颤动患者易形成血栓,导致脑栓塞复发,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达比加群),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如 INR 值,目标 2.0-3.0),避免因药物剂量不当导致出血或血栓。
(二)优化生活方式:减少 “诱发因素”
•戒烟限酒:
◦戒烟:香烟中的尼古丁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必须彻底戒烟(包括二手烟),可通过戒烟药物、戒烟门诊辅助。
◦限酒: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25g(约啤酒 750ml、白酒 50ml),女性<15g;不建议不饮酒者开始饮酒,饮酒者逐步减量至戒酒。
•合理饮食:遵循 “低盐、低脂、高纤维” 原则:
◦低盐:每日食盐<5g(约一啤酒瓶盖),减少咸菜、酱菜、加工肉(香肠、培根)摄入;
上海脑卒中急救医院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宝杨路889号
上海脑卒中急救医院电话:021-31167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