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上海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常见误区与避坑指南

676

银美嘉宜医院

18
10月
2025

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常见误区与避坑指南


上海运动损伤康复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科学方法的过程,许多人因缺乏专业知识,容易陷入错误认知或采取不当措施,导致损伤恢复延迟、反复加重,甚至留下慢性后遗症。以下上海银美嘉宜医院梳理运动损伤康复中最常见的几类误区,深入分析危害,并提供具体的 “避坑” 建议,帮助大家少走弯路,高效促进损伤恢复。


一、损伤急性期处理误区:“热敷消肿”“忍痛活动”

损伤急性期(通常指损伤后 48 小时内,如扭伤、拉伤、挫伤)是康复的关键起点,错误处理会直接影响后续恢复效果,这也是最容易踩坑的阶段。



(一)典型误区 1:急性损伤后立即热敷

许多人认为 “热敷能促进血液循环,快速消肿”,因此在脚踝扭伤、膝盖碰撞后,立刻用热毛巾或暖水袋敷在患处。但实际上,急性损伤后局部毛细血管破裂,组织处于出血、渗出状态,此时热敷会扩张血管,加重出血和组织水肿,导致肿胀更明显、疼痛加剧,甚至延长急性期病程。


避坑指南:

严格区分急性期与恢复期:损伤后 48 小时内(若肿胀、疼痛持续加重,可延长至 72 小时)属于急性期,优先选择冷敷;48 小时后肿胀稳定、无明显新鲜出血时,再改用热敷促进炎症吸收。

正确冷敷方法:用冰袋(包裹毛巾)或冷敷凝胶敷于损伤部位,每次 15-20 分钟,每天 3-4 次,间隔 1 小时以上,避免冻伤皮肤;冷敷时不要用力按压患处,防止加重组织损伤。


(二)典型误区 2:“忍痛活动”,认为 “越动恢复越快”

部分人秉持 “以动代养” 的观念,即使损伤部位疼痛明显,也坚持行走、运动,认为 “活动能防止肌肉萎缩,加速恢复”。但急性期组织脆弱,强行活动会导致损伤进一步加重(如韧带拉伤变为撕裂、肌肉挫伤引发二次出血),甚至可能发展为慢性损伤(如反复崴脚导致踝关节不稳)。


避坑指南:

急性期以 “休息保护” 为主:避免损伤部位负重或受力,如脚踝扭伤后减少行走,膝关节损伤后避免蹲起、爬楼梯,腰部损伤后卧床休息(但不宜长期绝对卧床,可在疼痛缓解后适当翻身、缓慢起身)。

恢复期逐步恢复活动:待疼痛、肿胀明显减轻后(通常 48 小时后),再从轻微的被动活动(如踝关节缓慢屈伸)开始,逐渐过渡到主动训练,避免突然增加活动量。


二、康复训练误区:“过度训练”“动作不规范”

康复训练是促进功能恢复的核心,但错误的训练方式(如过度追求强度、动作不标准)不仅无效,还可能引发新的损伤。


(一)典型误区 1:盲目追求 “高强度训练”,认为 “练得越狠恢复越快”

有些人在康复期急于恢复运动能力,过早进行大强度训练(如膝关节损伤后过早深蹲、肩关节损伤后强行举重物),或一次性增加训练组数、次数。但此时肌肉力量、关节稳定性尚未恢复,过度训练会导致损伤部位负荷超标,引发疼痛复发,甚至出现 “代偿损伤”(如腰部损伤后用肩部发力,导致肩袖劳损)。


避坑指南:

遵循 “循序渐进” 原则:从低强度、小幅度开始,如膝关节康复先做直腿抬高(无负重),再过渡到靠墙静蹲(逐渐增加下蹲角度);每次训练后观察身体反应,若出现疼痛加剧、肿胀复发,需减少强度或暂停训练。

设定合理训练目标:康复初期以 “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度” 为主,中期以 “增强肌肉力量” 为主,后期以 “恢复功能、预防复发” 为主,避免跳过阶段直接追求高强度。


(二)典型误区 2:训练动作不规范,“凑数完成”

部分人在居家康复时,因缺乏专业指导,动作不标准(如直腿抬高时腰部代偿发力、爬墙训练时耸肩),或为了完成 “目标次数” 快速甩动、借力。不规范的动作不仅无法针对性锻炼目标肌肉,还可能导致其他部位劳损(如腰部代偿引发腰肌紧张、肩部借力导致颈椎不适),影响康复效果。


避坑指南:

先掌握 “标准动作” 再训练:通过专业教程(如医院康复科指导视频)学习动作细节,明确发力部位(如直腿抬高需用股四头肌发力,而非腰部),训练时放慢速度,感受目标肌肉的收缩;初期可对着镜子练习,纠正动作偏差。

重视 “动作质量” 而非 “数量”:若动作不标准,即使完成 100 次也无效,甚至有害;建议每次训练以 “动作规范、肌肉有酸胀感” 为标准,如靠墙静蹲时保持背部贴墙、膝关节不超过脚尖,每次保持 20 秒比勉强保持 1 分钟更有效。


(三)典型误区 3:忽视 “肌肉放松”,只练不松

许多人专注于力量训练,却忽略了训练后的肌肉放松,认为 “放松不重要”。但康复期肌肉本身处于敏感状态,训练后若不及时放松,会导致肌肉紧张、痉挛,影响血液循环,不仅会加重酸痛感,还可能限制关节活动度(如小腿肌肉紧张导致踝关节屈伸受限)。


避坑指南:

训练后必做 “放松环节”:每次上海康复训练后,用泡沫轴(放松大腿、背部肌肉)、筋膜枪(低档位放松小腿、肩部肌肉)或静态拉伸(如膝关节训练后拉伸股四头肌、腰部训练后拉伸腰背肌)放松目标肌肉,每个部位放松 3-5 分钟。

日常保持 “肌肉放松习惯”:即使不训练,也可每天花 10 分钟放松损伤部位周围肌肉(如久坐后拉伸腰部、睡前放松小腿),避免肌肉长期紧张影响恢复。


三、物理治疗工具使用误区:“工具滥用”“依赖护具”

物理治疗工具(如护具、筋膜枪、弹力带)是康复的辅助手段,但错误使用会适得其反,甚至引发新问题。


(一)典型误区 1:筋膜枪 “哪里痛打哪里”,不分部位、档位

部分人将筋膜枪视为 “万能止痛工具”,无论关节疼痛(如膝关节、肩关节)还是骨骼突出部位(如脊柱、髌骨),都直接用筋膜枪高强度击打,认为 “打得越痛效果越好”。但筋膜枪的核心作用是放松肌肉,若作用于关节或骨骼,会直接冲击软骨、韧带,导致关节损伤(如膝关节软骨磨损、肩关节韧带挫伤);高强度击打还可能导致肌肉过度放松,引发无力感。


避坑指南:

明确 “适用部位” 与 “禁忌部位”:筋膜枪仅适用于大面积肌肉(如大腿、小腿、背部肌肉),禁止用于关节(膝、肩、踝)、骨骼突出处(脊柱、髌骨、肘关节鹰嘴)、血管密集区(颈部两侧、腹股沟)。

正确使用方法:选择低档位开始,缓慢移动枪头(每个区域停留 30-60 秒),力度以 “酸胀舒适” 为宜,避免停留同一部位过久或用力按压;每次使用不超过 10 分钟,全身使用不超过 15 分钟。


(二)典型误区 2:长期依赖护具,“不戴护具不敢动”

许多人在损伤后(如脚踝扭伤、腰部损伤)长期穿戴护具(护踝、腰围),甚至日常行走、久坐也不取下,认为 “护具能保护关节,防止再次受伤”。但长期依赖护具会导致肌肉 “用进废退”—— 关节周围肌肉因缺乏受力刺激而逐渐萎缩,反而降低关节稳定性,形成 “越依赖护具越容易受伤” 的恶性循环(如长期戴腰围导致腰背肌萎缩,取下后更容易腰痛)。


避坑指南:

明确护具 “使用周期”:急性损伤期(如脚踝扭伤后 1-2 周、腰部损伤后 1 周内)穿戴护具保护关节,待疼痛、肿胀缓解后,逐渐减少穿戴时间(如仅在运动、外出时穿戴,在家休息时取下),通常护具总穿戴时间不超过 1 个月(特殊情况遵医嘱)。

配合 “肌肉力量训练”:在减少护具穿戴的同时,加强关节周围肌肉训练(如脚踝扭伤后练踮脚尖、腰部损伤后练腰背肌拉伸),通过增强肌肉力量替代护具的支撑作用,从根本上提升关节稳定性。


四、认知误区:“不疼就是恢复好”“拒绝就医,自行处理”

错误的认知会导致康复方向偏差,甚至延误严重损伤的治疗时机。


(一)典型误区 1:认为 “不疼了就是完全恢复”,过早恢复剧烈运动

许多人以 “疼痛消失” 为判断标准,一旦损伤部位不疼,就立即恢复高强度运动(如篮球、跑步、深蹲)。但 “不疼” 仅代表炎症缓解,肌肉力量、关节稳定性、组织韧性可能尚未恢复(如韧带修复需要 4-6 周,肌肉力量恢复需 2-3 个月),此时过早剧烈运动极易导致损伤复发(如半月板损伤术后过早跑步导致二次撕裂)。

避坑指南:

多维度判断恢复情况:除了 “无疼痛”,还需满足 “关节活动度正常”(如膝关节能完全伸直、弯曲)、“肌肉力量达标”(如患侧腿直腿抬高能坚持 30 秒,与健侧无明显差异)、“动态稳定性良好”(如脚踝能单脚站立 10 秒不摇晃)。

逐步过渡到运动:从低强度、低风险运动开始(如散步、游泳),逐渐增加运动难度(如慢跑、瑜伽),最后再尝试原运动项目;恢复运动后前 3 个月,避免突然增加运动量或进行高强度对抗性运动。


(二)典型误区 2:“小伤不用就医”,自行判断、处理

有些人认为 “扭伤、拉伤是小问题,自己敷药、休息就能好”,拒绝就医检查,甚至在症状加重时仍自行处理。但部分损伤(如韧带撕裂、半月板损伤、骨折)初期症状与普通扭伤相似,若延误诊断,可能导致损伤加重(如韧带撕裂发展为完全断裂,需手术治疗),或留下慢性后遗症(如骨折畸形愈合导致关节疼痛)。


避坑指南:

明确 “需就医的情况”:若出现以下症状,必须及时就医:①损伤后肿胀、疼痛剧烈,无法活动;②损伤部位出现明显畸形、异常凸起;③症状持续 1 周无缓解,或反复加重;④出现麻木、无力、关节卡顿(如膝关节屈伸时 “卡住”)。

遵医嘱制定康复方案:就医后根据检查结果(如 X 光、核磁共振),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避免自行调整训练计划或滥用药物(如长期服用止痛药掩盖疼痛,延误恢复)。


免费预约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