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敬请期待运动损伤术后康复的关键阶段与训练重点
运动损伤术后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过程,不同术后阶段(如早期消肿止痛、中期功能恢复、后期力量强化)的身体状态、恢复目标差异显著,训练重点也需随之调整。若跳过关键阶段或盲目增加训练强度,可能导致手术效果打折、损伤复发甚至出现新并发症。以下上海银美嘉宜医院结合常见运动损伤手术(如膝关节韧带修复、肩袖手术、踝关节骨折固定、腰椎间盘突出手术)的恢复规律,划分术后康复的 4 个关键阶段,详细说明各阶段的身体特点、核心目标、训练重点及注意事项,帮助患者精准推进康复。
一、术后早期(术后 0-2 周):消肿止痛,保护修复组织
术后早期是组织愈合的 “基础期”,手术部位存在明显肿胀、疼痛,甚至可能有引流管或支具固定,修复组织(如缝合的韧带、骨折固定处)尚脆弱,易受外力影响导致愈合不良。此阶段的核心目标是控制炎症、减轻肿胀疼痛、维持关节基础活动度、保护修复部位,为后续上海运动损伤康复打下基础。
(一)身体特点
•手术部位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渗出明显,表现为肿胀、皮肤发红、局部温度升高;
•疼痛敏感度高,轻微活动(如关节轻微屈伸)可能引发明显疼痛;
•修复组织处于 “纤维愈合期”,强度极低,过度活动或负重可能导致缝合处撕裂、内固定松动;
•部分患者因长期卧床或制动,可能出现肌肉轻微萎缩(如膝关节术后股四头肌松弛)、下肢静脉回流不畅。
(二)训练重点与方案
1.消肿止痛训练(核心)
◦冰敷训练:术后 48 小时内(若肿胀持续,可延长至 1 周),用冰袋(包裹毛巾,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敷于手术部位,每次 15-20 分钟,每天 3-4 次,间隔 1 小时以上,通过低温收缩血管,减少组织渗出,缓解肿胀疼痛;若为开放性手术,需待伤口拆线、愈合后再冰敷,避免感染。
◦抬高患肢训练:卧床时将手术部位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如膝关节术后垫高手脚,踝关节术后垫高小腿),每次保持 30 分钟,每天 3-4 次,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训练时避免压迫手术部位,可在身下垫软枕支撑。
2.被动 / 辅助活动度训练(维持基础功能)
◦关节被动屈伸训练: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由他人协助或使用器械(如 CPM 机,持续被动活动仪)进行手术关节的轻微被动屈伸,如膝关节术后从 0°(伸直)缓慢屈至 30°-45°,肩关节术后从自然下垂缓慢抬至 30°,每次活动 10-15 分钟,每天 1-2 次,目的是防止关节粘连,维持基础活动度,避免因长期制动导致关节僵硬。
◦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在不活动关节的前提下,收缩手术部位周围肌肉,如膝关节术后的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仰卧位,缓慢绷紧大腿前侧肌肉,保持 5 秒后放松,每组 15-20 次,每天 3 组),踝关节术后的 “小腿肌肉等长收缩”(坐姿,缓慢绷紧小腿肌肉,保持 5 秒后放松,每组 20 次,每天 3 组),既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又能预防肌肉萎缩,且不影响修复组织。
(三)注意事项
•严格遵循 “制动要求”:若医生要求佩戴支具(如膝关节术后伸直支具、肩关节术后外展支具),需 24 小时佩戴(除训练或清洁外),避免自行取下导致修复组织受力;禁止手术部位负重(如踝关节术后避免踩地,腰椎术后避免坐起),需借助拐杖、轮椅或助行器移动。
•观察伤口与身体反应:若出现伤口渗血增多、肿胀加剧、发热(体温超过 38℃)或肢体麻木、发凉,需立即联系医生,排除感染或血管神经损伤;训练时以 “无明显疼痛” 为原则,若疼痛评分超过 3 分(10 分制),需减少活动幅度或暂停训练。
二、术后中期(术后 2-8 周):改善活动度,预防肌肉萎缩
术后 2 周后,手术部位肿胀、疼痛明显减轻,伤口基本愈合(已拆线),修复组织进入 “纤维塑形期”,强度逐渐提升,支具可根据医生建议调整佩戴时间(如仅外出时佩戴)。此阶段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改善关节活动度、强化周围肌肉力量、预防肌肉萎缩与关节粘连,逐步恢复手术部位的基础功能。
(一)身体特点
•肿胀、疼痛基本控制,手术部位皮肤温度恢复正常;
•修复组织强度提升,可承受轻微主动活动,但仍需避免过度牵拉或负重;
•因术后早期制动,肌肉萎缩明显(如肩袖术后三角肌变薄、腰椎术后腰背肌无力),关节活动度可能受限(如膝关节无法完全伸直或弯曲至 90°);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 “代偿动作”(如膝关节术后用腰部发力起身,肩关节术后耸肩抬臂),长期可能导致其他部位劳损。
(二)训练重点与方案
1.主动活动度训练(突破活动限制)
◦关节主动屈伸训练:脱离辅助,自主进行手术关节的屈伸训练,如膝关节术后从 45° 逐渐屈至 90°-120°,每次屈伸保持 2-3 秒,每组 10-15 次,每天 3 组;肩关节术后用健侧手辅助患侧手缓慢抬高至 60°-90°,再缓慢放下,每组 10 次,每天 2 组;训练时动作缓慢平稳,避免突然用力,若遇到 “活动卡点”(如膝关节屈至 60° 时卡顿),可稍作停留(3-5 秒)后缓慢突破,逐步改善关节粘连。
◦关节旋转 / 环绕训练:针对需要旋转功能的关节(如肩关节、踝关节),进行主动旋转训练,如踝关节术后坐姿下缓慢顺时针、逆时针旋转脚踝(从 5 圈 / 方向增至 10 圈 / 方向),肩关节术后身体前倾,患侧手臂自然下垂,缓慢顺时针环绕 10 圈,每组 2 次,每天 2 组,改善关节全方位活动度。
2.主动肌肉力量训练(强化周围肌肉)
◦低阻力抗阻训练:使用弹力带(低阻力)或轻重量器械进行手术部位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如膝关节术后的 “直腿抬高抗阻训练”(脚踝套低阻力弹力带,缓慢抬高腿部至 30°,保持 3 秒后放下,每组 12-15 次,每天 3 组),肩袖术后的 “肩袖外旋抗阻训练”(弹力带一端固定,患侧手握住另一端,手臂弯曲 90°,缓慢向外旋转,每组 10 次,每天 3 组),通过轻微阻力刺激肌肉,增强肌肉力量,预防萎缩。
◦核心肌群稳定训练:针对腰椎术后或下肢手术患者,进行核心肌群训练(如腹式呼吸训练:仰卧位,双手放在腹部,缓慢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紧,保持 5 秒,每组 15 次,每天 3 组;桥式训练:仰卧位,双腿屈膝,缓慢抬起臀部至身体呈一条直线,保持 3 秒后放下,每组 10 次,每天 2 组),增强核心稳定性,减少代偿动作,保护手术部位。
(三)注意事项
•逐步调整支具佩戴:若医生允许,可在训练时取下支具,训练后或外出时佩戴,避免长期佩戴导致肌肉依赖;禁止自行拆除内固定(如钢板、螺钉)相关的保护装置,需经医生评估后再调整。
•避免 “过度追求活动度”:如膝关节术后强行屈至 120° 以上,可能牵拉修复的韧带,导致愈合不良;应根据医生制定的活动度目标(如术后 4 周屈膝至 90°,术后 8 周屈膝至 120°)逐步推进,每周增加 5°-10° 为宜。
三、术后后期(术后 8-12 周):强化肌肉力量,恢复功能稳定性
术后 8 周后,修复组织进入 “成熟期”,强度接近正常水平,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如膝关节可完全伸直、屈至 120°-135°,肩关节可抬至 180°),肌肉萎缩得到改善。此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大幅提升肌肉力量与耐力、增强关节稳定性、恢复日常活动功能(如行走、上下楼梯、穿衣) ,为回归轻度运动做准备。
(一)身体特点
•手术部位无明显肿胀、疼痛,修复组织强度可承受中等强度训练;
•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但肌肉力量仍低于术前水平(如膝关节术后股四头肌力量仅为健侧的 60%-70%),可能影响日常活动稳定性(如上下楼梯时膝盖发软);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 “运动控制能力不足”(如踝关节术后走路时步态不稳,肩关节术后抬臂时控制不佳),易因动作不协调导致疲劳。
(二)训练重点与方案
1.高强度力量训练(提升肌肉耐力与爆发力)
◦渐进抗阻训练:增加弹力带阻力或使用哑铃、沙袋进行训练,如膝关节术后的 “靠墙静蹲进阶训练”(从屈膝 30° 保持 20 秒,逐步增至屈膝 60° 保持 30 秒,每组 3-5 次,每天 2 组),肩袖术后的 “侧平举训练”(手持 0.5-1kg 哑铃,缓慢将手臂抬至与肩同高,保持 2 秒后放下,每组 12 次,每天 2 组),每次训练后肌肉应有轻微酸胀感,表明训练强度达标。
◦功能性力量训练:结合日常活动场景设计训练,如腰椎术后的 “坐姿起身训练”(从椅子上缓慢站起,保持 3 秒后缓慢坐下,每组 10 次,每天 3 组),踝关节术后的 “踮脚尖走路训练”(在平坦地面缓慢踮脚尖行走 10-15 米,每天 2 次),通过模拟日常动作,提升肌肉在实际场景中的发力能力,促进功能恢复。
2.稳定性与平衡训练(增强关节控制能力)
◦单腿平衡训练:针对下肢手术患者,如膝关节、踝关节术后,站立在平坦地面,缓慢抬起健侧腿,单腿站立保持平衡,从 10 秒 / 次逐步增至 30 秒 / 次,每组 3 次,每天 2 组;训练时可先扶墙辅助,逐渐脱离支撑,提升关节稳定性。
◦动态平衡训练:如肩关节术后的 “抛接球训练”(坐在椅子上,与他人进行轻物抛接,每组 10-15 次,每天 2 组),腰椎术后的 “转身训练”(缓慢向左右两侧转身,每个方向保持 2 秒,每组 10 次,每天 2 组),通过动态动作训练身体协调性与平衡能力,减少运动控制不足的问题。
(三)注意事项
•逐步恢复日常活动:如术后 8 周可尝试短距离行走(100-200 米),术后 10 周可上下楼梯(需一步一步走,避免跨步),但避免长时间站立(超过 30 分钟)或久坐(超过 1 小时),防止手术部位疲劳;
•定期复查评估:术后 10-12 周需进行影像学检查(如 X 光、核磁共振),评估修复组织愈合情况,若愈合良好,可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增加训练强度;若存在愈合延迟,需调整训练方案,延长此阶段康复时间。
四、术后恢复期(术后 12 周以后):回归运动,预防复发
术后 12 周后,上海运动康复医院大部分患者的修复组织已完全愈合,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与稳定性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可逐步回归运动。此阶段的核心目标是针对性提升运动所需的专项能力(如爆发力、耐力)、适应运动场景、建立预防损伤的习惯,避免再次受伤。
(一)身体特点
•手术部位功能基本正常,可承受运动带来的中等强度负荷;
•与术前相比,可能存在运动专项能力不足(如跑步时膝关节发力不协调、打球时肩关节旋转速度慢);
•长期康复后,部分患者可能对手术部位存在 “心理恐惧”,运动时过度紧张,影响动作发挥。
(二)训练重点与方案
1.专项运动能力训练(适配目标运动)
◦跑步相关训练:若目标是回归跑步,先从快走(30 分钟 / 次,每周 3 次)开始,逐步过渡到慢跑(10-15 分钟 / 次,每周 2-3 次),再增加跑步时间与速度;训练前需充分热身(如动态拉伸、快走 5 分钟),训练后进行放松(如泡沫轴放松腿部肌肉),避免突然增加跑步强度。
◦球类运动相关训练:若目标是回归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先进行专项动作分解训练(如篮球的运球、传球训练,羽毛球的挥拍训练),每组 15-20 次,每天 1 组;待动作熟练后,再进行低强度对抗训练(如半场篮球、双人羽毛球),逐步适应运动中的身体接触与突发动作。
2.预防复发训练(建立长期保护机制)
◦核心肌群持续强化:无论何种手术,长期坚持核心训练(如平板支撑、臀桥),增强身体整体稳定性,减少手术部位的代偿负担;如腰椎术后每天做平板支撑 2-3 组,每组 30 秒;膝关节术后每天做臀桥 15 次 / 组,每天 2 组。
◦运动前热身与运动后放松:养成 “热身 - 运动 - 放松” 的完整流程,如运动前进行 5-10 分钟动态拉伸(如高抬腿、肩关节环绕),激活肌肉;运动后进行 5-10 分钟静态拉伸(如腿部后侧拉伸、肩部拉伸),缓解肌肉紧张,降低损伤复发风险。
◦定期维护训练:即使完全回归运动,也需每周进行 2-3 次针对性训练(如膝关节术后的股四头肌训练、肩袖术后的肩袖外旋训练),维持肌肉力量与关节稳定性,避免因长期不训练导致功能退化。
(三)注意事项
•避免 “急于求成”:如术后 12 周不可直接进行高强度运动(如快跑、高强度对抗球类运动),需从低强度、短时间开始,每周增加 10%-15% 的运动负荷,给身体适应时间;
•关注身体信号:若运动后手术部位出现轻微酸痛,可通过休息、冰敷缓解;若出现明显疼痛、肿胀或活动受限,需暂停运动,及时就医检查,排除复发风险;
•心理调适:若存在 “术后恐惧”,可先与康复师或同伴一起运动,逐步建立信心;运动时专注于动作规范,避免过度关注手术部位,减少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