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康复中物理治疗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在上海运动损伤康复过程中,科学运用物理治疗工具能有效缓解疼痛、减轻肿胀、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加速损伤恢复。但不同工具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存在差异,错误使用可能加重损伤。以下针对常见的物理治疗工具,详细介绍其正确使用方法、适用场景及注意事项,帮助大家安全、高效地开展康复训练。
一、冷敷类工具:冰袋、冷敷凝胶
冷敷类工具通过降低局部温度,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缓解疼痛,主要适用于运动损伤急性期(损伤后 48 小时内) ,如踝关节扭伤、膝关节韧带拉伤、肌肉挫伤等。
(一)冰袋(含一次性冰袋、可重复使用冰袋)
1.使用方法:
◦若为可重复使用冰袋,先放入冰箱冷冻层冷冻 2-4 小时,待其完全冻结后取出;一次性冰袋需先捏破内部隔层,使内容物混合反应制冷。
◦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将冰袋包裹(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包裹厚度以触摸时感觉微凉但不刺骨为宜。
◦将包裹好的冰袋敷在损伤部位,每次冷敷时间为 15-20 分钟,每天 3-4 次,两次冷敷间隔至少 1 小时。
◦冷敷过程中可适当调整冰袋位置,确保损伤区域均匀降温,若感到皮肤刺痛、麻木,需立即停止使用。
1.适用场景:急性扭伤、拉伤、挫伤后肿胀疼痛期,如脚踝扭伤后 48 小时内、膝盖碰撞后局部红肿时。
2.注意事项:
◦禁止在皮肤有破损、感染或感觉异常(如糖尿病患者下肢)的部位使用。
◦冷敷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超过 20 分钟,防止局部组织冻伤或血液循环过度受阻。
◦损伤 48 小时后若肿胀已稳定,应停止冷敷,改用热敷类工具,避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恢复。
(二)冷敷凝胶
1.使用方法:
◦清洁损伤部位皮肤,待皮肤干燥后,取适量冷敷凝胶(约黄豆大小至硬币大小,根据损伤面积调整),均匀涂抹在疼痛或肿胀区域,涂抹厚度约 1-2 毫米。
◦涂抹后无需清洗,凝胶会自行吸收,可根据疼痛情况每天使用 3-5 次,每次间隔 2 小时以上。
1.适用场景:急性损伤后肿胀疼痛、慢性损伤(如腰肌劳损、网球肘)的日常疼痛缓解,尤其适合不便使用冰袋的部位(如手腕、肩部)。
2.注意事项:
◦使用前先在小面积皮肤试用,观察是否出现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若有不适立即停用并清洗。
◦避免涂抹在伤口、黏膜(如眼睛、口腔周围)及毛发区域,防止刺激或粘连。
二、热敷类工具:热敷袋、红外线理疗灯
热敷类工具通过提高局部温度,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炎症产物吸收,缓解肌肉痉挛和慢性疼痛,适用于运动损伤恢复期(损伤 48 小时后) 或慢性损伤,如腰肌劳损、肩袖损伤恢复期、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后期等。
(一)热敷袋(含电热热敷袋、海盐热敷袋)
1.使用方法:
◦电热热敷袋:先检查电源线是否完好,加入适量清水(按说明书要求),接通电源加热,待温度达到 40-50℃(触摸时感觉温热舒适,不烫皮肤)后断电,用毛巾包裹后敷在损伤部位。每次热敷 20-30 分钟,每天 2-3 次。
◦海盐热敷袋:将海盐袋放入微波炉中,中高火加热 1-2 分钟(根据微波炉功率调整,避免过热),取出后用手测试温度,适宜后用毛巾包裹敷于患处,每次热敷 20-30 分钟,每天 2-3 次,冷却后可重复加热使用。
1.适用场景:慢性肌肉劳损、关节僵硬(如肩周炎)、损伤后期肿胀消退后的疼痛缓解,如腰部受凉后的酸痛、膝关节屈伸不利时。
2.注意事项:
◦热敷前需确认温度,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烫伤,尤其老年人、儿童或感觉不敏感人群,建议使用温度控制器或增加包裹层数。
◦急性损伤 48 小时内、皮肤有破损或感染时禁止使用,避免加重肿胀或引发感染扩散。
◦热敷过程中若感到皮肤灼热,应立即停止使用,并用冷水冲洗降温,必要时就医处理。
(二)红外线理疗灯
1.使用方法:
◦将理疗灯放置在距离损伤部位 30-50 厘米处(根据灯的功率调整,以皮肤感觉温热不烫为宜),调整灯头角度,使红外线直接照射患处。
◦每次照射时间为 15-20 分钟,每天 1-2 次,照射时可暴露皮肤,但需佩戴护目镜或闭上眼睛,避免红外线损伤眼睛。
◦照射过程中保持身体稳定,避免随意移动,防止烫伤或照射位置偏移。
1.适用场景:深层肌肉损伤、关节炎症(如骨关节炎)、损伤恢复期的组织修复,如肩袖损伤后的疼痛、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部僵硬。
2.注意事项:
◦禁止在有金属植入物(如人工关节、钢板)、孕妇腹部、面部(尤其是眼睛)等部位使用,避免红外线对金属加热导致烫伤或影响胎儿。
◦理疗灯使用时需有人在旁看护,避免睡着后长时间照射引发烫伤,使用后及时关闭电源,放置在安全位置冷却。
三、放松与拉伸工具:泡沫轴、筋膜枪、弹力带
这类工具主要用于缓解肌肉紧张、放松筋膜、增强肌肉力量和柔韧性,适用于上海运动损伤医院恢复期(肿胀消退、疼痛缓解后)或日常康复训练中,辅助改善肌肉功能,预防再次损伤。
(一)泡沫轴
1.使用方法:
◦放松大腿前侧:俯卧在瑜伽垫上,将泡沫轴放在一侧大腿前侧(股四头肌处),双手撑地,缓慢滚动泡沫轴,从膝盖上方滚动至髋关节下方,每次滚动 10-15 次,然后换另一侧,力度以感觉轻微酸胀但不疼痛为宜。
◦放松大腿后侧:坐在瑜伽垫上,双腿伸直,泡沫轴放在一侧大腿后侧(腘绳肌处),双手撑地抬起臀部,缓慢滚动泡沫轴,从膝盖后方滚动至臀部下方,每次 10-15 次,换侧进行。
◦放松背部:仰卧在瑜伽垫上,泡沫轴放在背部下方(避开腰椎),双腿屈膝,双脚踩地,双手抱头或放在身体两侧,缓慢上下滚动泡沫轴,放松背阔肌和竖脊肌,每次 10-15 次。
1.适用场景:运动后肌肉紧张、慢性肌肉劳损(如腰肌劳损、大腿肌肉酸痛)、损伤恢复期的肌肉放松,如膝关节损伤后大腿肌肉僵硬、踝关节扭伤后小腿肌肉紧张。
2.注意事项:
◦避免在损伤急性期(肿胀疼痛明显时)使用,防止加重局部刺激;滚动速度不宜过快,缓慢滚动才能有效放松筋膜。
◦腰椎、膝关节等关节部位避免直接压在泡沫轴上,防止关节受压损伤;若滚动时出现剧烈疼痛,应立即停止,调整位置或减轻力度。
(二)筋膜枪
1.使用方法:
◦选择合适的按摩头(如圆头用于大面积肌肉,平头用于关节周围肌肉,U 型头用于脊柱两侧肌肉),根据肌肉紧张程度调整档位(初期从低档位开始,逐渐增加)。
◦放松小腿肌肉:坐姿或站姿,将筋膜枪圆头对准小腿后侧肌肉,缓慢移动,从脚踝上方移动至膝盖后方,每个区域停留 30-60 秒,力度以感觉酸胀舒适为宜,避免停留时间过长。
◦放松肩部肌肉:坐姿,将筋膜枪平头对准肩颈连接处(斜方肌),缓慢打圈或上下移动,避开肩胛骨和肩关节部位,每个区域停留 30-60 秒,缓解肩部僵硬。
◦放松腰部肌肉:站姿或侧卧,将筋膜枪 U 型头卡在脊柱两侧(竖脊肌),缓慢上下移动,避免直接冲击脊柱,每次放松 1-2 分钟。
1.适用场景:运动后肌肉酸痛、慢性肌肉紧张(如肩颈酸痛、小腿肌肉僵硬)、损伤恢复期的肌肉放松(如腰部损伤后腰背肌紧张、肩关节损伤后三角肌僵硬)。
2.注意事项:
◦禁止在关节(如膝关节、肩关节)、骨骼突出部位(如脊柱、髌骨)、血管密集区域(如颈部两侧、腹股沟)使用,避免损伤关节或血管。
◦每次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单个部位停留不超过 1 分钟,全身使用不超过 10 分钟,防止肌肉过度放松导致无力;孕妇、有骨质疏松或凝血功能障碍的人群禁用。
(三)弹力带
弹力带通过提供阻力,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关节稳定性,适用于运动损伤恢复期的力量训练,如膝关节损伤后股四头肌训练、肩关节损伤后肩袖肌群训练、踝关节损伤后小腿肌肉训练。
1.使用方法:
◦膝关节康复:股四头肌训练:坐姿,将弹力带一端固定在前方物体(如桌腿),另一端套在患侧脚踝处,缓慢伸直膝盖,将脚向远处蹬,保持 2-3 秒后缓慢收回,每组 10-15 次,每天 3 组,可根据力量调整弹力带松紧度。
◦肩关节康复:肩袖外旋训练:站姿,将弹力带一端固定在身体侧面(如门把),另一端握在患侧手中,手臂弯曲 90°,肘部贴近身体,缓慢向外旋转手臂(类似开门动作),保持 2-3 秒后缓慢收回,每组 10-12 次,每天 3 组。
◦踝关节康复:跖屈训练:坐姿,将弹力带套在患侧脚掌前端,双手握住弹力带两端,缓慢勾起脚尖(使脚掌向身体方向弯曲),保持 2-3 秒后缓慢放下,每组 15-20 次,每天 3 组,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
1.适用场景:运动损伤恢复期的肌肉力量训练(如韧带拉伤后关节周围肌肉训练、肌肉挫伤后力量恢复)、日常康复预防(如老年人增强关节稳定性、运动员术后力量恢复)。
2.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阻力的弹力带,初期从低阻力开始,随着力量增强逐渐更换高阻力,避免阻力过大导致肌肉拉伤或关节不适。
◦训练时动作要缓慢平稳,保持正确姿势,避免代偿动作(如膝关节训练时腰部代偿用力),若出现疼痛应立即停止,调整动作或降低阻力。
◦使用前检查弹力带是否有破损、裂痕,避免训练过程中弹力带断裂导致受伤;训练后及时放松肌肉,避免肌肉紧张。
四、支撑与固定工具:护膝、护踝、护肩、腰围
支撑与固定工具通过对损伤部位施加适当压力,限制关节过度活动,稳定损伤部位,减轻关节负担,促进损伤恢复,适用于运动损伤急性期的保护、恢复期的辅助支撑,或日常活动中预防再次损伤。
(一)护膝
1.使用方法:
◦选择合适尺寸的护膝(根据膝盖周长选择,确保贴合但不紧绷),穿戴时将护膝中间的洞(若有)对准髌骨(膝盖骨),从膝盖下方向上套入,调整位置使护膝覆盖膝关节周围,松紧度以能伸入 1-2 根手指为宜,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急性损伤(如膝关节扭伤)时,选择有弹性、带支撑条的护膝,限制膝关节屈伸过度;慢性损伤(如髌骨软化症)或恢复期,选择轻薄、透气的护膝,提供适度支撑即可。
1.适用场景:膝关节急性扭伤、韧带拉伤、髌骨软化症、膝关节术后恢复期,或日常运动(如跑步、深蹲)中预防膝关节损伤。
2.注意事项:
◦护膝不宜长时间穿戴(如全天佩戴),尤其在休息或睡眠时应取下,避免影响膝关节周围血液循环,导致肌肉萎缩。
◦穿戴过程中若出现膝盖麻木、肿胀加剧,应立即取下护膝,调整尺寸或更换款式;皮肤敏感者需选择棉质内衬的护膝,避免过敏。
(二)护踝
1.使用方法:
◦选择贴合脚踝的护踝(分左右脚,注意区分),穿戴时将护踝的脚踝处对准踝关节,从脚掌向上套入,确保护踝包裹脚踝两侧和后侧,松紧度以能伸入 1 根手指为宜,避免过紧压迫脚踝或过松失去支撑作用。
◦急性踝关节扭伤时,选择带绑带的护踝,可通过绑带调整松紧,增强固定效果;恢复期或日常预防,选择弹性护踝,方便活动且提供适度支撑。
1.适用场景:踝关节急性扭伤、韧带拉伤、慢性踝关节不稳(如反复崴脚),或日常运动(如篮球、跳绳)中预防踝关节损伤。
2.注意事项:
◦穿戴护踝时避免褶皱,防止局部皮肤受压磨损;若脚踝皮肤有破损,需先处理伤口,待愈合后再穿戴护踝,避免感染。
◦康复后期应逐渐减少护踝穿戴时间,加强踝关节力量训练,避免长期依赖护踝导致肌肉力量下降。
(三)护肩
1.使用方法:
◦选择合适尺寸的护肩,穿戴时将护肩的开口对准颈部,手臂从护肩的袖筒中伸入,调整位置使护肩覆盖肩关节前后侧,松紧度以肩部活动时不松动、不压迫手臂为宜,部分护肩可通过魔术贴调整松紧。
◦肩袖损伤、肩周炎急性期时,选择保暖、固定性强的护肩,限制肩关节过度活动;恢复期或日常保暖,选择轻薄、透气的护肩,方便手臂活动。
1.适用场景:肩关节急性损伤(如肩袖拉伤、肩关节脱位术后)、肩周炎、慢性肩痛,或日常活动(如提重物、做家务)中保护肩关节。
2.注意事项:
◦穿戴护肩时避免压迫腋窝处血管和神经,若出现手臂麻木、疼痛,应立即调整位置或取下护肩;夜间睡眠时一般无需穿戴,除非医生特别嘱咐。
◦康复训练时(如爬墙训练、钟摆运动),若护肩影响动作幅度,可暂时取下,训练后再穿戴,平衡支撑与康复训练需求。
(四)腰围
1.使用方法:
◦选择根据腰围尺寸调节的腰围(带魔术贴或卡扣),穿戴时将腰围的钢板(若有)对准腰椎部位(背部中间),腰围前后覆盖腰腹部,松紧度以能伸入 1-2 根手指为宜,避免过紧压迫腹部影响呼吸,或过松失去支撑作用。
◦急性腰部损伤(如腰肌拉伤、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时,选择带钢板支撑的腰围,增强腰椎稳定性;恢复期或日常预防,选择弹性腰围,提供适度支撑且不影响腰部活动。
1.适用场景:急性腰肌拉伤、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腰椎术后恢复期,或日常活动(如久坐、弯腰干活)中保护腰椎,减轻腰部负担。
2.注意事项:
◦腰围穿戴时间需遵医嘱,急性损伤期一般穿戴 1-2 周,不宜超过 1 个月,避免长期穿戴导致腰背肌萎缩,影响腰椎稳定性。
◦穿戴腰围期间应配合腰背肌训练(如小燕飞、腰背肌拉伸),增强腰背肌力量,逐步摆脱对腰围的依赖;睡眠时应取下腰围,保持腰部自然放松。